节点慢了,再快一拍。”
古筝上的芊芊玉手一顿,重新在空中缓了缓,将方才的乐谱再一次弹奏了起来。
“慢了半拍。再来。”
“乐谱就是脸谱,节点就是变奏,节拍的快慢就是情绪的急缓。这一段变奏你是怎么理解的?”
“12341234,你说你指法是快了还是慢了?”
“再来!”
“再来!”
“错了,错了,再来!”
男声平缓的语调不停的在乐房内响起,随着一句句‘再来’,古筝时轻时重的演奏声一次次响应着。指导者那堪比机器还要平缓的语调显得那么的鼓噪和乏味,演奏者的情绪却随着它的出声时而急躁时而激愤。哗啦啦巨响,暴雨来得突然,将房内所有的乐符都打上了薄雾,一切都朦朦胧胧听不真切起来,唯独那一声古板的‘再来’一次次响彻在雨帘之中,像是惊雷,像是闪电。
终于,雨声渐缓,琵琶湿露,沉香成灰,所有的一切都渐渐沉寂,只有那经久不息的乐曲声还在一声声响起,仿佛从未有过枯竭。
乐曲声之外,镜头一点点爬上高高的博物架,一排排的获奖照片上,获奖者面容一点点的苍老,最初的纯真的笑容也逐渐沾染上了烟火,变得璀璨夺目。
镀金的奖杯,耀目的金牌,横呈的指挥棒一次次出现在奖杯与奖牌之上,所有的金色在黑白的乐谱上落幕。
由哥沉稳的声调在画面之外响起:“他是享誉国内外的指挥家,是无数音乐家的导师和伯乐。他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,可命运却从未善待他。他是音乐界的独行者,是无数音乐学子口中的‘孤独音乐家’。他是张礼,一位桃李满天下,毁誉各半的音乐导师。本期《桃李》节目,带您走入这位导师的内心世界,走一趟孤独者的独行路!”
与传统的综艺节目不同,这一期的《桃李》前半段只有由哥一个主持人。
张礼是一位年逾古稀的指挥家,他年少成名,与妻子同在一所音乐学府进修,成婚两年后诞下一个孩子。有人说人一生的福分有限。张礼前半生可谓是人生赢家,怎么也没有想到后半生会与孤独作伴。一场车祸夺走的不单是他对家人,还有他对生活的热情。
那一位享誉全球的青年才俊几乎一夜白头,从热情洋溢的音乐家变成了性格阴晴不定孤僻冷漠的音乐导师。
他获得了大部分指挥家无法获得的奖牌,却再也无法站在音乐殿堂指挥任何一场音乐盛会。他的指挥棒下,不再是满怀敬仰的听众,而是敬重与敬畏的央央学子们。
所有人嫉妒他的才华,却由惧怕他的冷漠。这位坎坷大半生的指挥家是听众口中的天才,也是学子们嘴中无情严苛的教师。
由哥的采访录像中,学子们对这位导师颇多怨言:古板,严厉,不通人情。
“他根本不在乎我们的心理疏导。在他的座右铭中,你没有天分那就用勤奋弥补。可他的勤奋不是一天二十四小时守在乐器旁边弹奏,而是一天四十八小时在他的批判下不停的弹奏。他不会辱骂你,可是他的眼神,就像看一个废物一样,让你觉得你的演奏都是垃圾,你弹奏出来的乐符简直不堪入耳,你所做的一切,你为之努力的事情都是在白费时间。”
“我们倾慕他,同期中很多入都是听着他的传说而选择了这座音乐学府。可是,真的,只要你听过他一堂课,被他亲自指点过一段演奏,你就会发现,你情愿你从来没有听过他的大名,你恨不得自己剁了自己的双手,因为它是如此的无能,让你堕入万劫不复的境地。真的,在张教授眼里,你会发现自己连出生都是个错误,选择音乐是错上加错。听闻,有人曾经听了他一堂课之后,直接跳楼自杀了。我坚持了半年,说实话,自杀的念头几乎如影随形,他不是老师,他是魔鬼。”
魔鬼,是对一位老师最冷酷的评价!
然而,作为当事人,提到学生们的抱怨后依然古井无波,毫无反省。
这是一场堪称阴郁的采访,除了张礼,连由哥都难掩波动的情绪,几度想要抛出尖锐的问题询问对方:“您对这段采访有何评价?”
“您赞同学生们的说法吗?”
可是,主持人的职业操守让他守住了底线,他没有发表对这段采访的看法,他只是在中间广告时段来临之前说了一段话:“人有两面。我不能说张教授作为导师是失败的,因为,一个失败的人是无法成为诸多心怀音乐的孩子们的偶像。同时,我也无法说他是成功的,因为,学子们的看法我们也不能视而不见。为了追求公正,节目中特意选了一位有音乐功底的演奏者,深入虎穴,切身领会一下张教授的魔鬼教育。广告之后,我们倾听一下她的音乐果实,眼见为实,耳听为实的采访一下她对张教授的真实看法。”
这时候,官微下才将宣传片头发布在了微博之上。
有人很快发现了重点:她?!说的就是片头里面的那位古筝弹奏者吧?不得不说,张老师的指点……符合魔鬼教授的特点。
也有人更加犀利的指出:片头里面有个挂钟你们注意到没?中间时间跨度我没看错的话,有足足六个小时。六个小时,一个音节,一个变奏,重复的弹奏,不停的修正,沃德妈,是我的话早就甩手不干了。一首曲子到底有多少音节,有人告诉我没?
作者有话要说: 全家痊愈,还想写,问题是家里的男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