与登州等地比较起来,京城的繁华不算是最为出色的,这是黄宗羲最大的感受。
山东各地商贸交易的繁盛,商贸规则的盛行,以及投身其中人数之多,也是黄宗羲最大的感悟之一,他曾经担心投身商贸的人数太多,可能影响到农耕,不过在山东各地、特别是村镇去看过之后,这种担忧不存在了,因为山东各地的人口数量多,而且投身商贾之人,并未彻底放弃农耕,譬如说在城镇做事情之人,到了农忙的季节,基本都会回家去帮忙耕作,不耽误粮食生产,当然要说商贸对于农耕没有产生一丝一毫的影响,那也是不可能的。
黄宗羲回到京城的第三天,就来到了紫禁城。
已经是腊月,京城里面格外的热闹,大街上到处都是人山人海,商铺的生意特别的火爆,不到一年的时间,曾经遭受过创伤的京城,很快恢复了。
进入文华殿的时候,黄宗羲的心情完全不一样了,他对于皇上有了莫名的崇拜,要知道山东的繁华,完全依靠皇上,其他人只是执行皇上做出的决定而已。
进入大殿,黄宗羲跪下了。
“黄宗羲,起来说话吧,你的文书,我全部都看过了,写的不错,不过你没有完全明白我的意思,我让你到山东去,不是让你讴歌地方上的繁华,也不是让你感受百姓生活的富足和安逸,我让你到山东去的目的,是让你想想如何让国家富强、民众富裕这种情形长期的维系下去。”
“当然,这个要求相对来说有些高了,你在文书之中也提及此事,可不是很透彻。。。”
皇上的话语,让黄宗羲颇为羞愧。
“皇上,在下竭尽全力,怎奈学识有限,愧对皇上的期盼了。。。”
笑声传来的时候,黄宗羲没有抬头。
“黄宗羲,你也不用如此的谦虚,你的第二份文书,对于山东地方官府的情形进行了分析,认为山东各级的官府,依照制度办事情,将民生事宜放在了首位,时刻关注百姓的利益,这样的做法是很不错的,你说山东各级官府的官员,是百姓真正的父母官。”
“同时,你在文书之中也说到了,有些官员还是存在高高在上、忽视百姓利益之问题,而且你在德州还亲身感受到了,你认为官吏以及士大夫不能够有特权。”
“你能够提出来这样的观点和认识,很不错,足够大胆。”
黄宗羲抬头,看了看御辇之上的皇上,虽然看的不是很清楚。
“皇上,这都是在下胡乱的分析,山东各地的情形,对在下的触动很大,以前在下都是一叶障目,虽然提出了一些见解,可没有发挥什么作用,有些见解的确不合适。。。”
曾永忠、廖文儒、史可法与洪承畴等内阁大臣,全部都在大殿,他们听得很仔细,看向黄宗羲的眼神也不一样,黄宗羲的三份文书他们都看过了,他们认为写的很好。
“黄宗羲,该说的话,你在奏折之中全部都说过了,接下来就听我说说,如果我说的有不合适的地方,你可以反驳,先生、文儒、宪之,洪大人,你们都可以反驳。”
所有人都竖起了耳朵。
“治大国如烹小鲜,前朝的时候,造反的百姓很多,这是为什么,你们都清楚,百姓是活不下去了才选择铤而走险,若是能够吃饱饭,谁愿意造反。”
“先生,内阁仔细分析了前朝的诸多法律制度,应该说没有太大的问题,可为什么落得亡国的下场,说到底,就是执行这些制度之人,出现了问题。”
“前朝的内阁首辅张居正,早就说过此事,天下之事,不难于立法,而难于法之必行,前朝的法律是完备的,其中有些不合适的地方,想要修改也不是什么难事,张居正大人感慨的就是法之必行。”
“法之必行,绝非嘴上说说那么简单,这里面牵涉到方方面面,想要真正的做到,就必须有一套切实可行的监督机制。”
“这就关系倒都察院了。”
“前朝推行的风闻奏报,以及给事中的制度,或许是为了落实法之必行吧,不过我觉得,看看其效果,适得其反。”
“朝廷废止了风闻奏报,也废除了给事中的官位设置。”
“都察院究竟应该做些什么事情,我一直都在思考,前些时间,总算是罗列了一些东西,内阁已经商议过,做了一些补充。”
“依我来看,内阁负责政务推行,将朝廷的各项决策完全的推行下去,让下面实施,都察院负责的事宜,就是监督,若是地方上推行政策不力,或者有人贪纵枉法,那么都察院就要彻查,当然,都察院不仅仅是查查官吏,还要提醒和督促,让诸多的官吏好好的做事情,如果他们出现了偏差,要及时的提醒,要挽救他们。”
“都察院还要监督朝中的官吏,甚至是内阁大臣,看看诸多的内阁大臣是不是在好好的做事情。”
“起身来说话,在你赴任之前,我还有一件事情需要提醒你。”
“你痛恨官吏特权,这本是不错的,但不可矫枉过正,须知这世上本来就有富人和穷人的区分,你不能够要求富人也过穷日子,只要他们光明正大的挣钱,遵纪守法,就可以享受生活,这些方面并非是什么特权。”
“还有朝中和地方的官吏,朝廷还要为诸多的官吏增加俸禄,让他们衣食无忧,过上好日子,让他们珍惜自身的职位,不敢乱来。”
“前朝在这方面很奇怪,给予官吏的俸禄少得可